相同要素说
相同要素说,也称为共同要素说,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·L·桑代克(Edward L. Thorndike)和罗伯特·S·伍德沃斯(Robert S. Woodworth)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。该理论认为,学习迁移的发生依赖于两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。这些共同要素可以是内容、程序、技能、知识或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性。当学习者在一种情境下学到的技能或知识能够应用到另一种情境时,就发生了迁移。
关键观点:
1. 共同要素 :两种学习情境必须含有共同因素,才能发生迁移。
2. 学习迁移 :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,才能产生迁移。
3. 条件性 :迁移是非常具体的、并且是有条件的,需要有共同的要素。
实验支持:
桑代克的实验表明,对特定形状(如三角形)的面积估计练习能提高对相似形状面积估计的能力,但对形状显著不同的形状则没有效果。
发展:
后来伍德沃斯将“相同要素说”改为“共同要素说”,强调共同要素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,还包括程序的相同。
应用:
在教育心理学中,相同要素说有助于理解学习迁移的过程和条件。
在项目介绍或学术论文中,相同要素说可以用来从不同角度阐述一个基本观点,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理解度。
总结:
相同要素说突出了共同要素在学习迁移中的核心作用,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元素时,学习迁移才可能发生。这一理论为理解学习迁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
其他小伙伴的相似问题:
相同要素说的实验有哪些?
相同要素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?
如何区分相同要素说和共同要素说?